做一个创芯路上的逐梦人-am8亚美

做一个创芯路上的逐梦人
发布时间: 2018-09-06 09:53  来源: 本站编辑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前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产业转移: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从美国转移到了日本、欧洲;80~90年代从日本、欧洲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直到九十年代的华虹在上海布局国内第一条8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以来至今,我国迎难而上,承接了第三次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转移。也就是说,当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起步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地区近50年之久。

参与:民族同心、齐力造芯

      在1988年改革开放的第十年我迈入了大学的校门, 当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的消息传开,我就认定了从小随父母支援边疆建设的我一定会有机会回上海发展了。 1996年中央决定实施“909”工程——建设8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曾指示“砸铁卖铁,也要把集成电路产业搞上去”,这句话激励了一代半导体人。是机遇也是幸运,正在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基层单位的团工作岗位工作了二年的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个国家项目的建设信息,我毅然主动申请转岗加入了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现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以下简称“华虹”),成为“909”工程的一名项目工程师。我至今还记得1996年6月10日进华虹一厂报到的第一天,正好遇到项目设计的“第一次设计联络会”,一个可以容纳40人的会议室,硬是满满当当坐了不下80人。那时候的中国大陆,还没有一条8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因此华虹聘请了欧洲的工程顾问公司作为项目管理公司,由他们资深的建厂团队来讲解如何进行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厂的建安工程设计,来自国内最权威的三大电子设计院各专业顶级的设计师和华虹项目部的全体员工全部聚集在会议室里聆听讲解、沟通讨论,那时的我挤在会议室的大门口坐着,第一次接触到有关洁净室的气流组织、颗粒控制和温湿度控制等概念。之后,所有听到的术语、看到的图纸对我而言都是知识点,如同海绵吸水,每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每天都有很多收获。项目建设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白天有开不完的会议,设计联络会、施工交底会、界面协调会;会议间隙就是上工地、跑现场,向承包商、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请教,向现场的工人师傅请教。那时我们每天必做的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晚上一起在工地的办公室里整理白天的会议纪要,远离了白天的喧哗,夜将深人静心也静了,既可以通过整理会议纪要来推进每天的施工进程,又可以总结每天所学的知识、积累的工程经验。

      那时的中国,当宣布了在中国大陆建设第一条八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时后,并不被世界看好。华虹采用“筑巢引凤”的策略,吸引了ibm、toshiba、siemens、rockwell、oki等当时知名的半导体企业前来洽谈技术合作。经过了一年多的基本建设,1997年的6月初最终确定了技术合作方,由当时世界排名第二位的日本nec与华虹成立合资公司,建设“909”工程的生产线,并且要求在不到1个月内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写任务。要知道,之前的一年时间,我们可是一心希望与欧美公司合作的,就连建厂的工程顾问公司都是欧洲的,所有的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而且那时的项目部(动力部的前身)工程师也没有人见识过8英寸的生产线,更没有建设和运行经验,人数也就十几个,大家分头整理,将手头的技术资料全部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公司又临时借调了近10名日语翻译帮助我们将翻译好的中文资料再翻译成日文,加上与日本nec的建厂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再将日文资料翻译成中文,终于在1997年的6月28日完成了正式版的可研报告编制。1997年7月17日,日本nec与华虹合资成立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国内第一条8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建设,并于1999年2月23日正式投产。项目建设初期,恰逢全球半导体市场低迷,和日本nec公司虽然合作成功,却备受争议。合资与合作,看似是很好的机会,由外方来负责运营企业,作为中方的工程师,确实省事、省心,但是如何在工作中真正掌握研发能力、制造工艺、生产管控等核心技术,如何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中方队伍,是摆在每一位华虹人面前的问题。终于在2003年,华虹从日方收回了华虹nec经营管理权,并在之后从dram工厂平稳转型之foundry代工厂,虽然摸着石头过河履步维艰,但这是华虹历史上一次次迈入新的起点,更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迈出的每一个重要一步。

创造:“技”孤力薄、芯路坎坷

      2010年,经过了12年的8英寸造芯之路,华虹终于迎来了承担国家“909”工程升级改造任务——建设一条月产3.5万片、工艺等级为90-65-45纳米的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华虹誓要突破技术壁垒,在从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独立研究中心imec技术转移成套65nm工艺后,直接自主研发55nm和40nm工艺技术。这一次,我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华虹一厂、二厂动力部,作为建设单位在项目现场的负责人,带领十多位骨干人员和新招募的三四十位大学生投入到华虹五厂芯片生产线的前期建设工作中,新建一条12英寸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华力12英寸生产线项目,虽然是华虹的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好在这次项目建设基本没有土建工程,是利用华虹张江基地十年前按照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厂要求已基本建成的厂房,进行净化装修、机电安装。面对建设一条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生产线这一目标,我们华虹人将挑战看成是对自身意志的磨砺,将压力变成立足岗位完成任务的动力。为了向时间要进度,我们可以每周工作6天以上;为了解决工程难题,我们可以连续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甚至连续通宵达旦。

      2016年,经过了6年的12英寸造芯之路,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已经具备了28nm工艺技术的,量产工艺平台近10个,客户数近20个,量产产品数量近100个。但是近年来我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仍旧大量依赖进口。一方面,全球市场格局加快调整,投资规模迅速攀升,市场份额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另一方面,移动智能终端及芯片呈爆发式增长,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业态快速发展,集成电路技术演进出现新趋势;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因此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芯片的进口量,难以对构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信息安全等形成有力支撑。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华虹集团积极响应《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开启了“909”工程二次升级改造项目——在康桥工业区南区设立新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制造基地,首期建设一条月产4万片、工艺等级为28-20-14纳米的12英寸先进芯片生产线(即华虹六厂)。由于选址在待开发的规划开发区内,这里有成片的农田和136户农户,不仅需要办理城市边界调整的手续,还因为集成电路产业落户必须进行控制性规划的调整。除了要进行土地的动迁征地、权益补偿、社保核定,还要进行土地的产业准入、规划征询、定向招拍挂。项目建设审批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招投标,规划许可、总体设计审查、施工图审图、施工许可,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一般的项目建设至少需要经历2-3年才能完成开工手续,但是在华虹人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誓要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保持与市、区两级政府进行充分、密切的汇报沟通,争取资源和支持,采取按天分解工作任务的冲刺模式,在各委办局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完成了选址、招标、购地、拆迁、办证等一系列工作,最终实现了2016年12月30日依法开工的建设目标,距2016年8月31日开始进行控规调整公示也就只有122天。创造了当年选址、当年立项、当年规划、当年动迁、当年启动、当年开工的建设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难而进、奋发图强”的华虹精神。

      这一次项目建设,不只是净化装修、机电安装这么简单。单从项目建设地块周边没有实现“三通一平”、地块上还留有一堆堆拆迁下来的砖瓦块就能知道前期的建设条件有多辛苦。由于建设基地是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本次需要建设完成的建筑单体超过30个、建筑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根据基地的功能布局分散设置在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三个相邻地块内。进入建设工地没有路,向村民借路修了一条唯一的施工便道,一用就是一年半。施工建设没有水,接入临水大家轮流使用,中饭、晚饭时间留给宿舍里的工人,其它时间给施工现场和临时办公用。要打桩了,施工临电还没敷设到位,那就先买来柴油自己发电。上班没有顺路的公交车和地铁,有私家车的同事们提供相互拼车上班的便利。没有食堂,我们自己买来馒头、包子和大饼,也可以快乐吃一天的。每个人关心的是施工进展,没有人关心工作和生活的艰苦,每天工地的进展是大家唯一牵挂的事情。每周至少工作六天,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周末至少保证有一天是不休息,周末最多休息一天是不保证的。我们华虹人就是在这样一种家国情怀中快乐工作着。

      项目筹备到建设,恰逢全国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建设兴起,竞争日益激烈;所需的尖端设备及进口材料都在和时间赛跑;半导体行业相关法规的日益完善,对工厂的建设和运行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这次,我带领的基建团队,从最初的十人左右有芯片工厂工作经验的“老兵”和十人左右的新员工,在一年多的建设过程中壮大到现在的二三十人的“老兵”和一百多人的新员工,每个人都得到了历练和成长。经过2017年一整年的努力,华虹六厂提前1-2个月完成了主要建筑的主体结构,并实现了动力机电安装开工目标。2018年1季度,又实现了动力机电安装一个新的里程碑——2018年3月25日全厂2万伏的供配电设备实现了安全受电。2018年2季度,又提前近一个半月实现了首台工艺设备的搬入。正如华虹集团张素心董事长的评价:在集团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华虹六厂在业界最不看好的情况下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也是在最不利的施工条件下,通过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完成了节点目标。2017年的“520”,我们起吊了生产厂房的第一榀钢结构主梁,基建团队在现场留了影并有了约定,为了这个约定,我们在2018年提前了一个月实现了首台设备的搬入。今天我们对520有新的定义,520我的解释是5 2 0,5个工作日加上2个周末,留给自己的时间几乎为0。

见证:砥砺前行、从无到有

      我深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身上责任的重大,然而回首来时路,亲身见证了华虹在自主研发、制造中国芯的道路上的历程,华虹一厂引进了嵌入式存储器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华虹二厂即解决了一厂产能不足的扩张,又解决了同行兄弟工厂建厂多年没有量产的尴尬境地;华虹五厂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全自动12英寸先进生产线,并成功盈利;如今华虹六厂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环境下,已经初步建成,准备试流片通线;目前华虹七厂也已于2018年3月2日正式开工,4月3日桩基工程正式启动,8月12日起吊了生产厂房的第一榀钢结构主梁,华虹将同时推进两条12有寸生产线建设项目。见证了华虹集团从无到有、从跟随到超越、从0到1、从1到7,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瞬间涌上心头。我相信在我们日益强大的华虹人面前,在技术工艺和产能两方面完成质的飞跃已经不再是梦,全体华虹人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华虹势在必行。

      从项目建设的参与者,成长为项目建设的主导者,无论是在土建和机电工程的建设中,还是在满足关键工艺技术的动力系统搭建上,都打破以往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建设的贯有做法,完全由华虹人的团队自行研究和策划。这不仅是节约费用,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尤其是华虹集团经历二十多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后,对培养的本土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团队实现自主建线能力的检验,并在这一检验中获得了新的提升。

      二十多年的造芯,也是逐梦。从国家“909”工程,到“909”工程升级改造项目,再到“909”工程二次升级改造项目,是国家赋予华虹集团带领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使命与责任。将困难当成磨砺,将创芯看成使命;一代代华虹人将青春奉献在华虹,见证了华虹集团在芯片制造领域核心竞争力的稳步提升。

受益: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从1996年加入华虹这个大家庭开始,始终牢记入职时的初心,那就是尽自己所能为行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二十多年里,是华虹使我有机会参加国家三个超百亿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此无比的自豪!看着制造工艺一次次的升级,一次次的超越,内心无比骄傲,为整个行业,同时也为自己。回想我的工作历程,是华虹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使我逐步走向成熟、逐步走上管理岗位,为此十分的感激!是华虹共同工作的同事们的支持,使我和我的团队得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在多年的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实践中,始终牢记“知难而进、奋发图强”的华虹精神,这一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在团队建设中作表率,在攻坚克难中不气馁,在承受压力时不放弃。回首过去,能够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献给集成电路行业这份热土里,我无怨无悔。

      除了拼,还是要拼!如今,正逢中美贸易战的紧要关头,时间又为我们加上了一条紧箍咒。半导体就像是国家搏命的咽喉,更多时候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像是在和时间赛跑,赶在哨声之前将关键一棒扎实稳重的传递出去。“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掌握高新技术才能安稳的发展。之前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更多的困难还在前方,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国家队”、“主力军”,作为中国唯一全国资布局的“8 12寸”主流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集团,华虹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核心技术必须实现自主可控的总体要求,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推进上海制造品牌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迎接新挑战、达到新高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