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的细流声
读书协会推荐《看见》一书时,正巧在网上看到柴静的一些负面消息:闾丘露薇的暗讽,央视同事的炮轰,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何为新闻采访的讨论。顶着"央视名主持"头衔的柴静其人到底如何?带着疑问我读完了柴静新著《看见》。
十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不少重大事件,柴静将她的经历和感悟娓娓道来,让我们随同她重回历史,感受过去。略去这些事件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反思,在这里我只想谈谈书中的柴静。借用书中引用的一句歌词,"无时无刻,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这就是其文其人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纯净质朴,恬淡如水。让我们透过柴静的十年央视之路,来看看她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体制里的工作我干不了"。如果当初柴静没有选择央视,也许她会成为芒果台的名主持人,照样家喻户晓,但也就没有现在这位直面新闻、敢问敢说的记者了。如果 2003年非典初期,她没有选择深入一线,也许她的成名之路会更为艰辛。年轻人总说自己没有好的机遇,其实,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一次次选择最终铺就了每个人的人生之路。
"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将柴静推到今天。柴静是一个有才华有正义感的记者。她曾经说过,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而"关注人、解决问题"就是柴静一直坚持的目标。在前行的路上,势必会有迷茫之时、会走曲折之路。以终为始,只有时刻提醒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才能抵达彼岸,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专业敬业,是柴静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另一个方面。第一次惨败是因为观点太肤浅,而后"不真实"、"眼里没人"、"冷酷"、"找不到自己"各种评论几乎将她压垮。在巨大的压力中,她一点一点地摸索,勇敢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大胆地进行自我剖析,终于得到初步的认可--"节目有人味儿了"。这一路柴静走得并不轻松。
什么是记者?什么是好记者?每个人的理解都不甚相同,《看见》一书中,柴静关于"如何做一个好记者"的反思贯穿始终。从"表演式主持"到"对抗性采访",从"勇敢无惧"到"富于感情",从"同情弱者"到"价值中立",孰是孰非,一直在她的思考之中。客观地揭示世界的真相是她对记者的理解,而如何才是真正的客观,依旧需要不断探索,也许穷极一生都难以找到确切的答案。重要的不在于结论,而在与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柴静的成功,固然是因为她自己的努力,比同龄人表现得更优秀的她,走着妥当的路,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柴静的成功,源于节目的成功,而节目的成功,就是团队协作的典范。编导老范和老郝、摄像李季、录音小宏……,每一次的采访,都需要团队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柴静不过是优秀团队的一个代表而已。而她的身后,是央视这个大舞台,没有了央视记者的头衔,采访怎能如此顺利、如此深入?离开央视这个平台,节目又哪来巨大的影响力?而如果没有领导和同事们的耐心栽培和悉心指导,柴静又如何能走得这么远?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勇于自省的柴静一直记着这句话。以终为始和专业敬业、团队协作,是我们最近一直在学习的am8亚美的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年轻的朋友,也许我们无法像柴静一样光彩夺目,但成为自己业务领域内的佼佼者,和自己的团队共同走向成功,却并非遥不可及。希望我们也像流动的清澈的河水一样,无时无刻,都能让走过身边的人,听见那青绿的细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