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生到庆国-am8亚美

从庆生到庆国
发布时间: 2013-09-30 10:09  作者: 本站编辑

      金桂飘香,国庆长假将至。在五一长假被取消后,国庆七天的假期显得尤为珍贵。也许有人会觉得好奇:古代是不是也有国庆节,古人又是怎样过国庆节的呢?

      通常认为,国庆的传统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在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为纪念这一光辉的日子而将这一天定为国庆日。不过,随着 1814年波旁王朝的复辟,7月14日被宣布为"国耻日"和"杀人犯的节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国庆做法被废止。直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恢复后,法国议会于 1880年通过正式法令,将7月14日定为国庆节,这一传统才保持至今。

      从法国历史看,国庆似乎与君主专制格格不入,也只有在共和年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庆节,这一结论,至少适用中国的历史。鲁迅曾说,中国历史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史而已,换言之,中国历史上没有国家,只有"家国",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没能孕育出国庆节。不过,与之擦边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那就是所谓的"千秋节"。

      千秋节,指的是旧时皇帝的诞辰。由皇帝生日而演变为庆典,则源于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据《唐会典·卷二十九》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后改'天长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是日"即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唐玄宗、杨贵妃都要在兴庆宫花萼相辉楼前举行盛大宴会和乐舞表演,与文武百官、长安百姓同乐。

      唐玄宗开创个人生日国庆化后,其皇子皇孙们也与时俱进,分别推出自己的生日国庆日:如唐肃宗"地平节"、唐宪宗"降诞节"、唐文宗"庆成节"、唐武宗"庆阳节"、唐宣宗"寿昌节"、唐懿宗"延庆节"、唐僖宗"应天节"、唐昭宗"嘉会节"、唐哀帝"乾和节"等。可惜的是,名字虽好,李唐帝国终究没能"天长地久",等到赵匡胤接过王杖,国家和国庆也都改姓了赵。

      物换星移,人事变幻,历史车轮一路向前,唯独不变的是,皇帝的诞辰、登基与成婚,这些大日子都要被隆重纪念,在当时而言,都可以说是"国庆"之日。一般来说,大臣们在这一天都要向皇帝上表庆贺,皇上为显示宽仁也要搞搞大赦天下或减租减息,大赦之日(通常发生在皇帝登基或成婚之年),死刑犯算走了狗屎运,得以重获新生;穷老百姓也可减免当年赋税,如此一来,自然是普天同庆,为新君主赢得极好的印象分。以当年的大文豪苏轼为例,其在"乌台诗案"中绝处逢生,就是因为遇上了大赦天下。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古代节日也分民间传统节日和官方节日,前者如春节、上元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后者除皇帝诞辰(包括皇太后诞辰)、登基、成婚外,还有祭天、祭孔、祭农等,节日的品种还是比较齐全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国庆节,则是从民国开始。

      众所周知,民国的国庆日为每年的10月 10日,为纪念辛亥年的武昌起义而定。不过,民国成立后,继任总统的袁世凯包藏祸心,对国庆不甚重视,直到1916年老袁称帝败亡、黎元洪接任大总统后,"双十"国庆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以民国五年(1916年)为例,在总统黎元洪的命令下,全国各地都举行了热热闹闹的庆典活动,其中以北京的阅兵仪式最为引人关注。当日,北京城秋高气爽,惠风和畅,正阳门外大街万头攒动,步兵、骑兵、炮兵、工兵、机关枪营等方阵陆续前行,绵延十数里。之后,在京的各高级军官如孙武、蓝天蔚、荫昌、江朝宗等也在仪仗兵的引导下,骑着高头大马鱼贯而过。接着,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同乘一辆汽车轰然而至,引起了观看队伍的一阵骚动(当时汽车是稀罕物,少有人见)。

      在阅兵指挥官的引导下,总统黎元洪依次检阅各参阅部队,并以号音命令变换队形,演排阅操。操练结束后,还有一个新鲜节目,那就是航空表演,当时由航空学校校长亲率飞行员演习飞行,起飞地点在南苑,随后飞到先农坛、正阳门上空绕阅数周,距地甚近,供大总统和民众观看。

      这次国庆,北京城内中央公园古物陈列所、西直门外农事试验场等都免费开放一日,各商业街上也是人流如织,这是十数年来难得出现的热闹景象。至于其他地方,也颇为隆重热闹。如上海也在龙华举行了阅操,上海道尹公署门前高搭彩棚,悬挂五色国旗;江苏驻沪交涉公署则在门前遍插冬青与鲜花,并用五色电灯缀成"共和万岁"、"国庆纪念"等字样。

      在民间,国庆活动同样热闹非凡。上海学界举行了提灯游行会,寰球中国学生会、中国体操学校、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圣约翰大学等近千人参与。最受欢迎的,莫过于上海救火联合会举行的水龙灯会,其所属各火会会员带着皮带车、各式火龙及各色灯彩一路巡游,迎来了无数的围观者,小孩子们更是开心得不得了。灯会游行队伍经过南市商会及工巡捐局、各区火会门口时,都有人放鞭炮欢迎,队伍所过之处,结伴观看的民众,如同人山人海。

       "十一"国庆的由来

       对于民国来说,和平与安定至为难得,相对而言,也只存在于民国的前十年。之后,国内军阀混战、内战频频、外敌入侵,国家四分五裂,民众苦不堪言。直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苦难时期才算结束。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 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国庆节了。其实,这一说法也不是十分准确。事实上, 10月1日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盛典,真正意义上的"开国大典",或者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或说"开国"),早在一周前( 1949年9月21日)就已经宣布过了。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只不过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之为"开国盛典"。

      以10月 1日为国庆节,实际上是后来才确定的。原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 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听后表示:"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0月 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确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此后,每年的 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网站地图